喻国明等 | 元宇宙:未来媒体的集成模式
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早于 1992 年由科幻作家 Neal Stephenson 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新技术所呈现出的虚实相融的社会生态,其根植于现实世界,但是又于现实世界相互平行、相互影响,它赋予了人们永恒在线的数字镜像化身,并且搭建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与经济体系,允许每一个个体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进行生产与编辑。即使元宇宙一词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提出,但是直到 2021 年,这个概念才渐渐变得家喻户晓。今年 3 月,沙盒游戏平台 Roblox 正式提出要打造“元宇宙世界”,并在上市后估值暴涨 10 倍;到了 4 月份,游戏开发商 Epic 也宣布将大力加码元宇宙布局,元宇宙概念股进一步大火;今年 10 月,脸书(Facebook)对外公布改名为“Meta”,来源于“元宇宙(” Metaverse),反映出世界第一大社交帝国进军元宇宙的决心;直到近日,微软宣布将在旗下的 MR 平台Mesh 融入 Teams,允许所有的用户在应用程序中以虚拟形象进行面对面交流。
元宇宙的概念的走红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数字化生存的想象与愿景,它作为一种重塑未来传播模式的可能形态,满足了人们在既有经验生活中对智能化、超感化技术的想象与体验,也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元宇宙诞生于数字技术之中,但是其范畴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它还在升维的意义上为互联网发展中全要素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整合模式,也就是说元宇宙将一系列断裂的、分隔的要素重新整合成一套有序化运行的规则范式和组织体系,构建出未来媒介的可能样态。
因此,可以说元宇宙是未来媒体的集成模式。一方面,从价值结构上看,元宇宙集聚了当下的高精尖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具身化的沉浸交互体验,实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还进一步拓展了人类的身(生)理世界,创建出互融、共通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换言之,元宇宙在技术纵向连接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人的横向连接;另一方面,从运行规则上看,元宇宙制定了全新的交互协议和标准,其对标准协议的搭建是无数现存的“子宇宙”聚沙成塔的关键要素,即将各种终端交互以及经济系统的接口统一标准化,实现技术意义上的互联共通,这就包括了用户的数字身份、社交关系等系列通用标准,孕育一个真实的社会经济体系。除了标准协议之外,元宇宙还通过 NFT(非同质化货币)重构数字资产价值,赋予虚拟空间中的每一样器物以资产所有权凭证,让其拥有能够承载人类的资产权益和生活身份的保障。
一、从认知时代到体验时代:游戏是通往未来的重要入口
与其说元宇宙是一种技术,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包含着人们对数字化社会想象的一种概念或是理念,元宇宙架构在 5G、算法、边缘计算等技术之上,又超脱于现实,这种理念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呈现出未来媒介的变化形态,而“游戏”则是通往未来媒介的重要线索,邢杰等人在《元宇宙通证》一书中曾指出电子游戏技术是元宇宙的关键支撑要素,游戏则是元宇宙的呈现方式,将交互内容与社交场景合并,实现流量聚合。
在 web1.0 的传统互联网社会,以文字为代表的印刷媒介承载的是某种精英主义内在逻辑,其中蕴含着理性思维代表着富有逻辑性与严肃性的话语权力。到了 web2.0 的多媒体社会,视频手段的普及成为“泛众化”传播世道到来的重要技术基础,视频在表达空间上的维度更广、频谱更宽,对个体的赋能也比书写文字更加便捷、有效,视频本身并不排斥精英化的表达,但是却为普通人多元化、多维度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更普适化的渠道。以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虽然更容易被接受,但是也同时也更容易导致个体专注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的弱化,多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实质上代表着思维连贯性的打破。而到了以智能技术为社会基础架构的元宇宙时代,其更强调用户的高沉浸化体验与具身化的交互方式,信息将以一种现实复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表象化。从文字媒介到沉浸媒介的传播介质迭代,其背后的本质是整个社会从“认知需求”向“体验需求”的重要转变。
传统的观点认为,认知是一种复杂化心智功能的加工过程,其涉及到多种认知资源的控制、调配与使用,而“用户体验”则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测量标准来判断用户接受程度,情绪的交流、情感的共振是在信息传播、集体认同以及注意力集聚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以“游戏”的形态来搭建未来媒介的入口就成为元宇宙早期的落地接口,游戏化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出强大的传播基因。正如斯蒂芬逊所言:“游戏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本质”。传播作为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享行为,始终与娱乐和游戏的内在逻辑存在相当的逻辑契合,游戏机理一直是理解传播现象的重要切入点,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剧理性主义的式微和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以游戏为主的传播范式进一步考虑到了人的复杂性、主观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其贯穿历史的发展,根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游戏不仅存在于仪式、庆典、竞技等人们的家庭场景、工作场景以及私人化场景中,它们更存在于个体的主观想象之中。人们大脑中如潮水般川流不息的幻想、联想、遐想、自我会话、与他人对话以及情绪的转换、注意力和兴趣的更迭往往都具有游戏的特征。在智能媒体技术所构建的“元宇宙”概念中,游戏与真实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愈发模糊,拓展现实技术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与现实世界相映射的“虚拟人”来进行活动,这赋予了人们自由穿梭于真实与幻境之间的权限,得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由变换角色,收放自如,让建立在未来媒介之上的游戏传播范式更具有主观性与自由度,媒介和信息都成为传播过程中的“玩具”。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对媒介的接触与使用是彰显生命存在的活力和价值的体现,一方面用户在游戏中获得实质性的精神满足,得以反抗控制、追求快乐;而另一方面,用户在虚拟人格的庇护之下逃避现实,麻痹自己。正如斯蒂芬森的对游戏的态度“尽管沉迷于媒介中的大众有时候是清醒的,但是为了游戏的目的,大众依然情愿沉浸其中”。游戏此时不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生活景观。
二、基础层支撑:可延展、可融合、可触达的数字技术是未来媒介形成的底层性架构
元宇宙的生态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了基础层的底部架构以及结构层的功能填充与要素再造,在“元宇宙”的概念出现之前,互联网的世界总体格局是一种相对离散、各自发展的状态。而元宇宙的出现则是对互联网中已有的各个要素进行连接与重组,在这一逻辑的推演之下形成更大的生产力与价值增值。此前,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 Roblox 还提出了通向“元宇宙”的八个关键特征,即 Identity (身份)、Friends(朋友)、Immersive(沉浸感)、Low Friction(低延迟)、Variety(多样性)、Anywhere(随地)、Economy(经济)、Civility(文明)。其中低延迟、多样性、随地、经济、文明属于技术主体的平台端所创造的运作环境;而身份、朋友、沉浸感则是技术受众所在的应用端通过平台方所营造的各类场景中进行活动。元宇宙的这些特征将会赋能赋权社会上大部分行业,并且将激发出传统互联网社会的新动能、新产能,实现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离不开作为底层架构的技术支撑。
其中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 5G 为主的后端基建为元宇宙的发展提供了可延展的基础技术支持;以 VR/AR/MR、可穿戴设备等为主的智能化前端设备平台为元宇宙中的用户提供了可融合的交互交流方式;以游戏、社交、教育以及娱乐等为主的多元化虚拟场景为用户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可触达的虚拟生活模式。在可延展、可融合、可触达的三元架构之下,元宇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以及想象空间。
(一) 可延展:技术的本质是实现“微粒个体”与“社会环境”相连接耦合的介质
媒介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于对人类行为以及外部世界的连接作用,以技术为基础支撑所建构起的第三空间,为身处其中的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范畴,这正如哲学家伊德在海德格尔“存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发展性论断“没有技术的生活就像是一种想象性的投影”。元宇宙架构在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边缘计算以及 5G/6G 等一系列技术之上,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基础支撑,保障了多主体之间无障碍交流,并且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智慧化程度,可以说元宇宙进一步实现了 Z 世代互联网原住民的“迁徙”,即将用户的身体认知延伸到了外部环境,在空间维度上延展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场域,即通过自身与环境信息之间的交换而进一步完善个体的认知体系,环境在元宇宙世界中已经成为人类行为活动的一部分,这个过程重申了元宇宙的整体环境与个体认知之间的耦合关系。
英尼斯将媒介划分为“时间偏向”以及“空间偏向”两种类型,前者指信息可以在时间维度上传递得更快、更远,后者则指代能够突破空间限制的传播实践方式。而作为元宇宙存在、发展的技术底座,无疑是同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维度的媒介技术,元宇宙中表征化的游戏交互以及多重跨维的信息传输,都表现出空间流动化的特点。从人际传播时代以语言肢体作为中介的传播模式,到大众传播时代以文字、视频、各类网络媒介为桥梁的跨时空交互途径,媒介技术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扩大人类的传播范畴、为传播效果降本增效,最终成为构建环境的重要载体,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系统的交往语境变革。
例如,在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中,人们往往将对抗式、解构化的行为模式作为追求自由的标准和象征,互联网技术也将分散的力量重新聚合、放大,为社会中的相对无权者赋予了话语权和行动权,但是在元宇宙中,社会的权力格局将进一步被重新定义,中心化、科层式的组织模式被进一步削弱,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元宇宙关键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以及可追溯的特性将重新塑造传统互联网时代原有的身份区隔、代际隔阂以及数据护城河的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宇宙数字资产的传输,打造出一套全新的经济系统。区块链本身蕴含着的“去中心化”的价值观,也与元宇宙的平权理念一致,用户在多重的宇宙空间中得以用相同的身份进行交流活动,也因此延展了人的自由度以及创造力。
(二) 可融合:“离身化趋势“向“具身化认知”的转变形成了新的认识发生论
早在传统文字时代,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论断,纸质媒介延伸了人的视觉,广播媒介延伸了人的听觉,但是麦克卢汉在肯定了技术对人体机能的拓展优势的同时,也表明“任何发明或者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者自我截除”,就像电脑外化了人类大脑机能,这一类电子设备为人们的资料搜集以及查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同时这种依赖也弱化了大脑本身的记忆功能。而麦克卢汉所倡导的技术知觉观主要立足于传统媒介时代,互联网概念还未普及,相较于手机、VR/AR 等新兴技术终端,当时的媒介处于一种“离身化趋势”,这意味着媒介虽然是人体的“延伸”,却不是人体的“本身”,即使当时的媒介已经可以极大丰富人类各个感官的机能,但是依旧没有完全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文字的流行是媒介技术对知觉感官的第一次分割,将视觉通道从整体的感官系统中割离,智能媒介的诞生则让分离的感官重新实现聚合,但是这种聚合仍然脱离了“具身”的传播情境,以理性主义主导的精神交往模式掩盖了非理性化的身体实践。
反观元宇宙对互联网全要素的统合与集结,其将一系列高新技术“连点成线”,一方面通过终端设备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保持高度互联互通,其解决的是人们日常的通信需求,例如打电话、聊天以及购物等等,而以 AR/VR/MR 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化与日常化是人们与外界连接方式革新的重大改变,每当互联网终端发生变革时,也将引起产业应用形态的升级迭代;另一方面,技术也通过高度沉浸化的交互方式拓展了个体认识自我的路径与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通过媒介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通过群体的社会活动改写整体社会生态,作为主体的人类也在反向建构和发展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这些行为共同生成了新的社会“认识发生论”。
例如,以 VR/AR/MR 等沉浸媒介让元宇宙中的用户实现完全虚拟化的互动,而脑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深化用户的感知交互体验,实现体感与环境的融合统一,这就改变了以往线性表达的浅层叙事,换之以多维度、多视角的立体呈现来实现受众认知视角的全面转型,从而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离身性认知”的体验,推动传播实践“具身化认知”的过程。在媒介与人类达成融合共生的社会态势下,那些集技术之大成的技术已然具备超现实、强连接的特性,裂变式释放媒介化社会中器物的“智能”体征,打破媒介作为中介物与个体之间的区隔关系。这种全感官体验深刻改写着主体的“认知基模”,在人类表达交流以及社会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元宇宙时代,“在场”与“缺席”的概念发生改变,其并不以可接触到的身体作为判定的唯一标准,反而强调精神上的非理性交往。人类通过 VR/AR/MR 等可穿戴设备的终端与技术进行具身化实践,与技术互补、协同与融合,在流动社会中建立起日益切实的连接,此时的媒介技术已然成为人们行动的“转译者”,正如拉图尔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放弃了理性主体的绝对主导性地位,强调技术中介以“代理”的形式在不同时空维度中对人的社会活动施加难以觉察影响。
(三) 可触达:从“空间导向”到“交互导向”的应用场景拓展了多维化的体验模式
传统定义中对“场景”的理解主要指在特定情境之下的服务适配,这种服务的本质是以空间为导向的关联。在元宇宙的集成模式下,场景不仅仅包括空间指向的落地应用(例如 VR 教室、虚拟游戏厅等),还涉及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的行为模式与互动途径,其中以“数字人”、“虚拟偶像”等数字实体为主导的场景交互则可能成为下一个流量入口。诸如清华大学的“华智冰”、虚拟主播“洛天依”之类的虚拟人,它们是以计算机图像学、深度学习、动作捕捉以及语音合成等技术所打造出来的外形类人化的数字实体,不仅拥有人的外貌、人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还拥有人格与思想。据《2021 年虚拟数字人行业概览系列报告》, 2020 年,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市场规模约 2000 亿元,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市场接受度拓宽,2030 年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 2700 亿元。
从本质上看,不管是虚拟主播还是数字人,它们都是以关系逻辑为承载理念的新型算法,也是一种自带媒介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甚至能够与人类建立起亲密关系,让信息或者产品更快地被用户接受。当下虚拟数字人正在朝着智能化、普适化、便捷化、精细化以及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在真人与虚拟人所建构的这种服务场景下,数字虚拟人作为服务向导,帮助人完成一系列服务和反馈,跳脱出以往“二维化”的界面对话式交流,而是从视觉、触觉等多通道感官体验角度塑造出多维的体验模式。除此之外,在未来随着虚拟数字人市场价值的释放,其将更深入地融入旅游、影视以及教育等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除了虚拟数字人之外,以个性化服务需求为导向的交互场景也可能突破以往同质化、单一化的困境,成为又一落地场景。互动是个体实现自我认同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动力形成的重要来源,而互动的基础则需要架构在场景之上。元宇宙是一种集纳大规模用户的参与式媒介,一方面实现了“时间消灭空间”的传统市场坍塌,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场景;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激活了分散化的个人需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节点分布的多样化也需要更丰富的数字化场景提供支撑。互联网作为“连接一切、赋能赋权”的传播平台,其中“以人为本”赋权理念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多圈层的流动性社会中突出人的个性化、分众化需求,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贯彻的以满足全社会群众共性化需求的传播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逐渐淘汰,而通过满足个性化、分众化需求的市场则需要以全新的传播手段来创造。要达成这一目的则需要建立基于“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场景的多点触达入口,在网状化、动态性的复合社会中实现需求的“对位”和“匹配”,在“场景-服务-体验”的传播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连接的逻辑链条。
在元宇宙的底层架构技术中,以算法或是算力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结构性力量,人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的数据都将内嵌在算法之中。虽然当下的算法已经实现了基于用户信息的协同过滤、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精准推荐以及基于内容流量池的叠加推荐,但是这一代算法的本质还是在共性化场景的背景下实现内容与人的初步连接,而场景化时代则更强调个性化场景下所有资源要素的整合与调配。换言之,元宇宙所形塑的场景可以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上做合适的事,这就对产业互联网资源的激活与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阶段所要调用的不仅仅是内容资讯,还有社交关系的整合以及其他传播要素配置,以此来汇聚更多资源或是产品的使用。随着未来硬件设施的提升以及算法的突破,以虚拟人为主要导向的交互场景的真实性与实时性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如果说算法一台机器,那么数据就是助推机器运行的燃料,而算法在社会结构重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与以往的“旧媒介”不同,它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构建出更多基于娱乐、教育、竞技等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场景,缩短用户的触达路径,降低触达成本,引发的社会形态变迁更具颠覆性,进而推动社会进入深度媒介化时代。
三、结构层搭建:数字化基建、多模态感知以及开放式平台是生态化媒介社会中的全新改变
“元宇宙”作为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区块链、云计算等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不仅仅是简单的效率提升或是产业转型,而是在整个架构上对整个互联网行业进行颠覆性的改变。以基础层技术为支点,元宇宙还在结构层上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形态塑造,在数字基建上,元宇宙通过场景要素的打造在无限开放的空间中生产出具有高稀缺性的“土地”资源,这里的“土地”不仅仅具备现实世界的空间价值,并且将随着元宇宙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而进一步升级;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来说,元宇宙增加了人们在另一个空间中行动的可能性,即通过人工智能、AR/VR/MR 等新技术从更高维的层次还原个体的多模态叙事与感知;而承载着社会全要素高效运行的平台则以“去中心化”机制作为底层设定,其开放式的运行规则赋予了多主体共同创造、共同享受以及共同治理的权力。
(一) 数字基建:实物资产的确权弱化促进“产业互联网”过渡到“体验互联网”
数字化基础设施代指那些能够体现创新、绿色等发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其中 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基建所包括的“七大领域”。在元宇宙时代,数字基建无疑将成为驱动互联网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要素。反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经历过了几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机的诞生到数字革命,每一次革命的发生都有新技术、新社会生产要素以及新基础设施这三大驱动因素的出现,元宇宙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技术,但是却聚集了社会上所存在的现象级产业,拥有时代变迁的重要特征,形成示范效应,在虚拟场域中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高稀缺性空间价值。在现实世界中,土地资源以及房产资源等是具备高价值的产物,也是实物资产的确权,但是在虚拟空间中,数字资产的确立以及认定可能进一步削弱这些实际资产的价值,从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元宇宙为互联网行业创造出了足够大的产业空间,其作为一个未来媒介全要素关联融合的生态型平台激活了当下互联网发展的委顿状态,令“各自为政”的各项技术得以看到摆脱独自奋战窘境的希望,激活了人们对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极大想象力;另一方面,元宇宙本身具有足够长的产业链条,包括硬件的开发和操作系统的设计,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从智能汽车到智慧园区再到智慧城市,元宇宙是促进各个要素流动、转化与关联的关键抓手。自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发生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断裂式”发展和“破坏式”创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握现实发展的基本方式已经不能采用传统意义上从过去到现在的惯性发展式的“趋势外推”方法了,必须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某些技术确定性的把握,来反观今天的战略选择和策略安排,而元宇宙概念的诞生正为这些分散式的资源重新配置,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得以持续发展的平台。
纵观互联网从 web1.0 发展到 web4.0 的演化逻辑,第一阶段的 web1.0 将 ToB 作为主战场,新技术致力于完善产业端的基础建设,为社会革命的来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阶段是 web2.0 是 ToC 的,在底层基建初步完善之后,面向用户端的技术和产品都实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升级,也促进各项技术与平台的日益“底层化”与“泛众化”进程,这种趋势的演进逻辑为社会的赋权机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消费互联网形态初步形成;到了 web3.0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入产业准备阶段,同时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触及“天花板”,人口流量红利逐渐见顶,而企业红利则初现端倪,产业互联网的形态逐渐形成,一旦这一产业准备基本完成就迎来 web4.0 的社会应用性革命的爆发,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此时产业红利将惠及普通大众,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 VR/AR/MR、5G等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去中心式的平权化社会到来,用户赋权的概念不再仅仅停留在信息的传播上,而是能够参与到整个系统的编辑与创建之中,此时的互联网重新“下沉”,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即体现在从产业互联网到体验互联网时代的过渡,也就是元宇宙在基建完善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新时代。
(二) 行动者:现实孪生环境下的自适应式多模态感知
1911 年,有学者提出 “普适计算”概念,指允许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某种终端设备就可以访问到个性化信息的一种计算环境。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正是元宇宙所提供的新场域,不仅仅能够提供泛在化的服务方式,还能够适配情景化的资源,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个体则能够实现自适应生存。传统媒介时代诸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代表的是一种“传播媒介化的准互动”,这是一种身体缺席的单向互动方式,游离于共同物质空间的共享性之外,融媒体的诞生虽然主张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与数字化,但是还是没有脱离感官分割的缺陷。在元宇宙的未来成熟的产业模式之下,媒介互动将以“沉浸感“、”互动性以及“构想性”作为第一要义,这本质上是对虚拟空间的一种实景体验,不断弱化人与场景之间的界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通道感知实现“泛由自在”的拓展升华。
而“自适应性”则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特点,即用户在元宇宙环境中以沉浸化、自然化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尝试和反馈。传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强调的是用户对兴趣模型的主动定制、修改和调整,其本质上是一种用户驱动的服务类型,换言之,在这种模式下,用户需要参与并干涉系统的运作。但是在自适应的信息服务模式下,系统将主动感知到用户行为并且在恰当的时间点提供相应的情境服务,能够实现动态跟踪、分析并且预测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说,自适应信息服务模式将用户与情境紧密关联,能够让用户在无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交互与操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此外,作为新媒介的元宇宙,还赋予了人们多通道感官交流的体验,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技术式的“感官再造”,其取代了印刷媒介的静态性、符号性,表现以“非理性化”的服务理念,寻求着诸如手势、语音以及视线追踪等多模态沉浸式的服务方式。多通道交互是指在一个感官系统中融合了 2 个以上的通道(例如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协作,其充分利用了人类的不同感知通道,因此让交互过程变得更自然有效。多通道交互被认为是更为自然、更适应的人机交互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思考多媒体的时候这些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去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技术实现了媒介的泛化,脑机接口也逐渐应用到社会之中,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以及交流通道变得更加自然化、适应化以及无缝化,人体本身的感官诸如味觉、嗅觉、听觉以及触觉等通道都可以作为系统输入输出的信号。媒介也不再是外生事物,而是与人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的外延,在保留媒介居间性特征的同时也凸显出人的主体性。因此,元宇宙中的媒介表现出一种异质性,即在多维空间中的传播既是“宽播”,也是“窄播”,而多通道的意义在于尊重受众的内在的个性化的需求,而其本质则非常凝练地汇集于泛介质对于人的包容。目前技术所延伸的人体的性能主要集中在以 VR/AR/MR 为主的视觉上,而在未来,人的嗅觉、触觉等其他通道的感官也将进一步延伸拓展,实现多通道、多模态的全方位感,使人得以形成接受环境信息的多感官接受以及反应机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平台系统:开放式的底层设定奠定多主体共创共治共享的运行规则
在元宇宙中,数字技术直接赋权于个体,在开放式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还选择权于每一个主体,也因此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去中心化,即在保障组织者权威性以及影响力的基础上协调系统与个体的之间的有效连接与触达。例如 Roblox 即提供游戏,又为玩家提供游戏创作平台,即玩家可以在平台上自行创建内容、输出内容,还拥有独立的闭环经济体系,Roblox 中的大部分游戏都是由业余爱好者创建的,总量超过了 2000 万种,并随着其他玩家的参与慢慢建立完善系统的游戏规则,Roblox 官方曾经表示,游戏不能被称为游戏,应该是一种“体验(experience)”。由此可见,媒介技术对个体的赋权能让海量的能量呈现裂变式的释放,共同致力于元宇宙平台生态的建设,元宇宙的底层运作逻辑正是通过点对点的连接来强化分布式力量,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度,对以往组织化、科层化的集中式结构形成挑战。
这种去中心化的运行规则离不开作为“底层托手”的平台。每当互联网迈入一个新的时代,平台的涌现和扩张无疑成为信息社会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技术的升级也进一步让实体平台实现与虚拟平台的跨越、融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新媒体,让“连接”与“再连接”成为扩展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而当这种连接趋势到达触顶之后,又形成了集社交、个性化推荐以及搜索于一身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在此基础上,平台便能够吸引海量流量并且维持用户粘性,促进传播生态的重大改变。目前互联网平台在本质上是一个以技术为架构骨骼,以商业为灵魂的开放、多元以及普适的承接载体,这些平台的共同逻辑是以基础性的功能作为开放连接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让个体之间进行关联与互动,在提升平台价值的同时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四、元宇宙与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下的挑战与风险
元宇宙是人们对未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态的愿景,也是人类科技文明的集成,但是技术的演进和迭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产业层面上看,元宇宙所以来的各个细分产业尚未成熟,例如扩展现实、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终端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只有这些底层产业成熟之后,才能支撑起整个帝国的运行;从技术层面上看,元宇宙时代的降临还需要更先进、更稳定的技术储备,如果说 5G 技术创建了低时延、高速率的发展环境,那么 6G 时代的到来才能在已有蓄能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息全真互联网”。因此,在此背景下,元宇宙产业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平权化平台上也面临着隐蔽的集权控制。卡斯特曾经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强调,信息技术的流动与既定的社会机制之间是一种动态性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虽然元宇宙环境秉持着去中心化的底层设定,但是同时也会因为圈层的聚集以及财富积累的不均衡带来“再组织化”的聚集效应,从而可能会带来分配结果的垄断现象。换言之,平台将内容的生产工作外包给内容创作者,以减少对系统运作的直接控制,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平台“放弃控制”,当中介性机构介入,将原本分散化、原子化的创作者转变成规律化、模式化的生产团队,虽然平台整体的内容运作效率提升了,但是这也破坏了“平权”的规则。
其次,多元主体共治局面下也面临着难以监管的问题。元宇宙作为一个用户共创、共治、共享的平台,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借助终端迅速制作以及传播信息,人们的道德规范、以及媒介素养差异也难以对信息生产问题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这就呈现出创作自由和监管困难之间的矛盾。换言之,数字化平台既要保障每个用户创作的权力,但是同时也要确定合适的监管主体与“把关人”审核机制,建立起从事前审核到事后审查的价值链条,以实现平台有效的自律与他律。
五、结 语
元宇宙不仅仅是未来媒体的集成模式,还是一种补偿性媒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无法满足的需求,都将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自我补偿,呈现出人通过技术或是媒介来认知世界的永恒渴望与追求,而从“身体补偿”的角度来看元宇宙的发展与流变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媒介考察方式,这不仅是一种身(生)理补偿,也是一种心理补偿。也就是说,基于人类知识、技术以及想象力所构造起来的元宇宙最终也将反作用于人们的心智世界,让其突破既有的状态与逻辑,开拓出反向自我设计以及改造的能力,从而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元宇宙这样一种现实的镜像化环境中,元宇宙打破了既有的社会实践疆界,这一方面体现在元宇宙突破了人类社会实践现实空间的物理束缚,可以自由地选择终端入口在虚拟世界中开展自身的一重甚至是多重虚拟空间的交互体验,并且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式平台中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这是人们摆脱现实世界中时空限制的重要里程碑;另一方面,元宇宙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其实现了人类在虚拟空间中对人的感官的全方位“连接”,虽然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信息的互通共享,但是这也只是局限在部分信息流的线上化,主要集中于视觉与听觉通道的延伸,而在元宇宙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人类感官还可以实现触觉、嗅觉甚至是味觉的线上化与全方位提升。可以说我们目前对未来媒介的存在形态以及终极本质的探讨,主要是为了以此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窥探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与未来趋势。
除了凸显出人的主体性之外,元宇宙还超越了地域,政策以及现实社会运行规则的限制创建出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彰显出“美第奇效应”,指的是“当我们的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 就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 组成大量不同凡响的新想法。”元宇宙所造就的生态环境正处在互联网全要素协同与创作的交叉点上,又通过交叉思维的碰撞与创新培育出未来媒介的可能存在形态,不断突破人们的感官边界。总而言之,元宇宙不止是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更是人们在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又将其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丰富人的感知,提升人的体验,延展人的创造力和更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文摘自《编辑之友》喻国明 陈雪娇《元宇宙:未来媒体的集成模式》,拟近期刊登,正文中的注释部分省略,以纸质版为准。)